31万亿公募B面:主动权益规模缩水超30%-基金频道-和讯网
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1万亿元,再创新高引来市场关注。但从结构上看,主动和被动投资基金的规模却出现了明显“背离”。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发现,从2022年至2024年5月末,在整体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0万亿并屡创新高背景下,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下降幅度超过了30%。
受访人士分析指出,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下降,是因为基金净值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份额赎回。基金主动投资能力凸显不出来,基础股票市场行情不佳是更重大的原因。在这种情况下,市场对公募基金主动管理能力的信心,需进一步提升。主动管理能力是公募基金的立足之本,也是重要的专业能力,如果仅发展被动投资产品,专业色彩会黯淡许多。
主动权益规模延续下降态势
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固收类产品是基金总规模突破31万亿元的主要原因。和4月末数据相比,债券基金规模从6.14万亿元增加至6.46万亿元,货币基金规模从13.43万亿元增加至13.67万亿元,两者规模合计增加超5000亿元。但另一方面,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规模有所下降,前者从3.18万亿元下降至3.14万亿元,后者从3.72万亿元下降至3.66万亿元。
“公募基金整体管理规模突破31万亿元,这是非常亮眼的总量数据。但从结构来看,主要贡献是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,5月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均比4月出现下降。再往前看,实际上从2021年末或2022年初开始,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一直延续下降态势,下降幅度还不小。”某中小公募高管对券商中国记者说。
先看股票型基金。同花顺(300033)iFinD对基金业协会数据的统计显示,从2022年1月末至2024年5月末,股票型基金规模从2.41万亿元增长到3.14万亿元(产品数量从4056只增长到5024只)。但如果仅统计其中的主动股票型开放基金,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,这类基金规模实际上是从1.3万亿元下降到了8943.89亿元,下降幅度为31.54%。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,是因为该期间股票型ETF的规模从0.97万亿元增长至1.84万亿元,以及其他非ETF的股票指数与增强指数基金。
再来看混合型基金。同花顺iFinD对基金业协会数据的统计显示,从2022年1月末至2024年5月末其规模从5.67万亿元下降到3.66万亿元,下降幅度达35.45%。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,同一期间偏股混合基金规模分别为5.44万亿元和3.65万亿元,下降幅度为32.9%。综合上述两部分统计,从2022年至2024年5月末,在整体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0万亿并屡创新高背景下,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下降幅度超过了30%。
主动投资能力有待加强
不难发现,在总规模超31万亿元背后,公募基金的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发展,呈现出了非常显眼的“背离”状态。并且,这种背离又是在近几年内迅速形成的。一群顶流基金经理挂帅发行百亿爆款基金迎来全市场关注,也只是近两三年前的事,但如今再想起却已有隔世之感,但主动权益基金的亏损态势却延续至今。
以今年上半年为例,数据显示,上半年共有1403只主动权益基金实现正回报,占比32.67%,2885只主动权益基金上半年处于亏损状态,占比67.19%。其中,有1271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跌幅超过10%,259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跌幅超过20%,21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跌幅超过30%,重仓小市值股票的基金业绩在今年上半年惨遭垫底,计算机、医药生物、传媒等赛道主题基金业绩惨淡。
展开全文
“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的下降幅度是较为明显的,如果缺少这一视角仅从总规模去看公募基金发展,是片面的。”前述公募高管表示,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下降,直接原因是市场行情不佳导致基金净值下降,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份额赎回。在这种情况持续存在之下,市场对公募基金主动管理能力的信心,需进一步提升。
除了投资业绩持续亏损之外,还有一个对比数据可以佐证。虽然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助推整体公募规模在今年4月突破30万亿元。但相对于居民存款余额,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较慢。上海某公募直言,特别是在2022年以来A股遭遇挫折中,存款的规模增量是远快于公募基金的。该公募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,从2021年12月末至2023年12月末期间,公募基金整体的增量规模分别为0.5万亿元、1.6万亿元。但在这两个期间,储蓄存款余额增量规模分别达到了17.8万亿元和16.7万亿元。
如何提升主动管理能力?
针对上述现象,某公募业内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提出一个疑问:公募基金的专业资产管理能力,到底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?该人士认为,从基金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共识来看,公募基金最重要的专业能力,是主动管理能力。“公募基金这几年发展迅速,从规模上看早已是‘资管领头羊’,在专业能力上是否也应与保险、银行理财有所区别?如果仅体现在被动投资上,特别是近期市场特别热衷的ETF上,公募基金的专业色彩必然会黯淡许多,也会比较尴尬。”
“主动管理能力是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,甚至是立足之本。”某中型公募总经理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,从过往行业历史数据来看,如果基金公司投资业绩排名达到前1/4分位,管理规模增长会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此外,在股票供给明显增加之下,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人创造价值的重要性,将会得到极大凸显。
实际上,纵观公募基金26年发展,第一个十万亿规模出现在2017年,货币基金是主要贡献。从第一个十万亿到第二个十万亿(2020年),公募基金只用了三年,这三年里的规模大增长,主要推动力就是主动权益基金。只不过从2020年到2024年初,公募基金的第三个十万亿,主要贡献者又回到了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基金。
“这两年来,公募基金并不缺乏政策支持,从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定调到权益基金降费让利,都意味着公募基金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。在这过程中,‘大力发展权益基金’被多次提及。这既包括被动权益基金,如ETF和指数增强基金,也包括主动权益基金。后者要有新一轮发展,可能需要一点时间,但目前一些举措已在进行中。”某公募品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。
该品牌人士认为,恢复投资者对公募主动投资能力的信心,需要市场行情回暖,这和大的经济环境有关。就基金业而言,一是需要由卖方销售模式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,二是通过加速“去明星化”增强基金公司的投研韧性。今年以来,百亿基金经理离职案例明显增加,这种现象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
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仍有11家公募机构旗下10%以上的非货规模由“百亿”基金经理管理。其中,有7家公司的百亿级经理单一集中度超过30%。丘栋荣和赵诣的管理规模,占中庚基金和泉果基金旗下非货规模比例均在六成以上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券商中国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评论